【校报特稿】天大·人物:建筑学院张威老师谈文物建筑保护

时间: 2024-04-30 23:12:49 |   作者: 产品展示

产品介绍

  2019年,一个网红文物建筑长期霸屏大家的朋友圈,它就是位于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的星巴克咖啡在天津开张的第一家臻选旗舰店。听说有时要排很久的队才能进去,许多人不单单是为了喝到一杯美味的咖啡或鸡尾酒,而更是想亲自感受这座文物建筑的气息与美丽。

  2019年8月30日,星巴克咖啡臻选天津恒隆广场旗舰店在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开幕,盛况空前,这次商业和文物建筑的成功结合为整个天津带来“现象级”关注度,金街万人空巷、社交媒介刷屏、全国媒体争相报道、城市旅游热度提升……这个文物建筑改造的“密切接触者”,就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老师。

  张威1988年考入天大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1992年毕业后攻读了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留校工作2年后,一边在职当老师一边攻读了8年的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去法国做了2年访问学者。他2007年回国后除教学外,同时也做了一些文物保护工程的设计项目,如天津的庆王府、原安里甘教堂、段祺瑞旧居、东天仙戏园旧址等。多年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让张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于城市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同时他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也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认识。

  张威在法国访学时研究的题目是16到18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他的法国导师是专门研究艺术史的,其专业的覆盖面十分普遍,涉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城市等等。“比如巴洛克艺术,不是光有建筑,还有音乐、绘画、装饰、雕刻、服装等其他的艺术门类,它们在那个时代是互相贯通的。”这对张威影响很大。张威学业也是涉猎广泛,包括建筑理论、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园林等等。利用假期时间,他去地中海周边地区专门考察了一些世界文化遗产,这让他对西洋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从建筑建构的角度去看它们是怎么建造起来的,他说:“做一个新建筑的设计,不是设计完交给实施工程单位建造就够了,因为那样很难完全达到你的设计初衷,而是你还要认识建筑材料性能、学习建筑结构、施工等相关知识。对于研究建筑历史来讲,还要了解人类在能力、工具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出各种建筑来,了解当时的技术条件、经济背景是什么。”张威曾迷茫过,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材建造而西方却用石材?“我去看这些遗产时顺便看到了它是怎么建造的,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考察文物古迹的同时,也必然会看到它们是如何被保护和利用的,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如很多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电梯、空调及各种各样的现代设备管线是怎么安装的等;当时想,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机会,就知道了该怎么做了。”

  张威认为,作为文物保护工程的设计师,在做一个项目前,要积累比较完备的资料,进行比较充分的历史研究,并借鉴相关学科、机构的研究成果等。天津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学术水平与社会信任度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

  看过欧洲建筑后,张威再回来看天津城市建设史的时候,有了新的视角,对城市建设的方式也有了不同的理解。“比如讲《城市建设史》课程时,我们该首先讲一个城市是如何建成的,尤其是在没有城市规划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以往我们忽视了城市发展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张威介绍,简单来讲,古代城市的发展建设就是在土地上盖房子,是把城市的土地通过道路分成若干个街坊,再把这些街坊细分成小块,每个组织或家庭取得一块土地盖房子。在天津的租界时期也是如此。那时候没有像现在那么多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有一些也很简单,如建筑密度、高度、绿化率等。因为建设地块较小,如果大家都是按照这样方式建设,即便是建筑的形式各异,这个偏现代那个偏古典,城市的整体面貌也会很协调。“我们该认真地反思一下,是不是应该回到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出现之前,了解一下那时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律。现在很多的有机更新、微更新、微改造,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又回到了原来那种模式上去了,不再大拆大建,只是在一个个小地块内进行更新、改造。”

  “保护城市肌理最重要的就是保留它原始的产权地块。现在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保护产权地块,一家一户土地的边界,不能轻易变更。即便是整个街坊的土地全都收储了,在规划建设中还是要尽可能保持原来的产权地块边界,这样的话,城市肌理就保留下来了,城市风貌就不会出大圈。当然太小的地块也可以合并,房子也可以盖高一点,但这个变化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起码能延缓城市的无序发展。”

  据张威介绍,天津的近现代建筑丰富多样,为我们学习西方建筑史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也需要注意到,天津并不存在“正宗”的罗马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教堂室内的“拱顶”不是用石头砌筑而是用板条抹灰“窝”出来的,“石材”的柱式大多是水刷石做的面层。这些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做法体现了当年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研究天津近现代建筑的重要内容。

  张威每天与老建筑打交道,他认为老建筑的生命力就在于一个“老”字,它是由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因为这个‘老’,它是没办法加速获得的。一个新盖的房子即便是做旧,它也是新的。而100年的房子、1000年的房子,一个人的生命是没法完全经历它的全过程的。所以老房子的历史积淀就是它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东西。

  张威做了很多天津老建筑的修缮和改造项目,他对如何让老建筑活在当下、让其焕发生命力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张威说:“在天津,传统的木结构形式的古建筑比如独乐寺、观音阁等,不是太多。天津曾经设有九国租界,留存下来的小洋楼被称为近现代建筑。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由两个板块组成——明代始建的老城和近代的租界。现在老城基本上全拆了,没有了,但原租界区相对来讲保留的还比较完整一点。”

  谈起修缮过的文物建筑,张威介绍了他们做得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庆王府和安里甘教堂的修缮。“庆王府原是天津外办的机关楼,有些老家具还都留下来了。我们在改造的时候,除了严格按照文物的标准修缮外,还有一个突破性的改造就是加了一个室外的电梯。这个电梯不是为了观光,它最大的目的是提供无障碍服务。因为庆王府原有的木楼梯比较陡,修缮后的庆王府作为城市会客厅,会有许多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来此参观,所以我们加装了无障碍电梯。此举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天津从来就没给文物加装过电梯。而国外很多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无障碍电梯。凡尔赛宫、卢浮宫在老建筑里装了好多部电梯、扶梯,雅典卫城也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府邸,甚至有一部约建于20世纪初的电梯。为此我们做了大胆突破。”另外,张威介绍,当年修缮安里甘教堂外檐的时候,屋顶的瓦因时间久远遗失,被黑乎乎的油毡盖着,很不美观。而修缮需要正常的屋顶材料,要铺什么形式的瓦呢?他们把原来的油毡揭掉后,发现了一些红色的牛舌瓦的残片,所以就以这个为依据做了复原。“这引起了文物志愿者团队的强烈争议,他们说,这个青砖的教堂怎么配了个红瓦顶啊,觉得颜色不太对,网上、论坛上也有人提意见。后来我们作了一些解释,说我们按照实物修缮的,不是拍脑袋想象的。后来随着线上线下的接触,与很多志愿者就变成朋友了,大家互相交流,他们也提供了许多资料,我们之间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

  “天津这些年文物保护工作还是有很大的进步。比如星巴克旗舰店那个项目,内装设计师一开始就提出要把原有的银行大理石的柜台拆掉。我们不同意,那个柜台非常精美,也是银行的标志,假如没有柜台了,那就看不出它原来是一个银行来了,所以柜台一定得保留。最后的结果还是遵照了我们的要求。”

  关于改造老建筑的理念,张威信奉习的思想,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认为,文物工作自然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但是切不可为保护而保护,从而使得文物“藏在深闺人未识”,没办法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文物绝非只要保护,不要利用。对文物做到合理利用,可以为城市增添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和未来。

  张威认为,作为文物的老建筑,其安全性、舒适性已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更不足以满足现行的各种技术规范,因此一定要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和设备改造,可以称为适应性改造。如何加固和改造?张威认为,要基于对文物建筑的价值分析,采取“一事一议”的策略。

  对于星巴克旗舰店项目,张威采取了“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态度。作为修缮、改造工程的设计者和装修工程的顾问,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不能把这一个项目仅仅看作是一个“活儿”,而是在深入研究文物建筑及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兼顾星巴克旗舰店在使用功能及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把国际通行的文物古迹保护原则(如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等)落实到修缮、改造的每一个细节,并宣传展示文物的历史与价值,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知识,进而时天津市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是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的根本原则。“任何一种保护和改造措施都是对文物施加干预,但这种干预应该以保证文物安全为限,避免过度干预造成对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的改变。比如在加装大楼入口内的二道门时,选择在曾经修补过的大理石地面的石块上安装地弹簧,避免了对文物产生新的破坏。穹顶下的中心吧台区域,同样为避免对原始地面的结构及大理石装饰造成新的破坏,要求星巴克公司内装的设计把因安装上下水、强弱电在楼板上的开孔由20多个减少到5个,且开孔位置均选择在曾经修补过的大理石石块上。”

  “可逆性原则就是要求保护与改造措施可以撤销,且不会对文物本体及其价值造成损失。如在中心吧台周围的大理石石柱上安装灯具,为避免在石柱上剔槽、钉胀管,要求走穿铜管的明线,灯具与线管用铜箍固定在石柱上,并衬橡胶垫。

  可识别性原则是要求改造后的室内装饰、家具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与原建筑繁复的装饰加大反差,让顾客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是原物,哪些是后来添加的。”

  张威认为,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就是要想尽办法用对文物以最低限度的、可逆的代价换来其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很多旧建筑改造讲究“修旧如旧”,也有的是焕然一新,但却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老建筑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韵味的前提下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呢,张威表示:“首先要分辨一下老房子是否有法定的保护身份。一般来说,挂牌的建筑都是有法定保护身份的,比如文物、历史(风貌)建筑,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保护,必要时可以按不同的利用情况加以适应性改造,当然还要以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为前提。没有挂牌的老房子也未必没有法定保护身份,还是需要事先了解一下。”

  “对于有法定保护身份的老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文物保护法》《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还有诸多的技术规范。但根本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坚持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等。在真实的操作中,不同的法律和法规准则和技术规范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简单地说,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改造设计,其实就是在文物与建筑两大行业的法律与规范的夹缝里‘挣扎’,能够创新、做文章的余地非常有限。”

  “对于确实没有法定保护身份的老房子来讲,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理论上可以做比较大动作的改造,但并不是就可以随意发挥了。总之,要把老建筑传承下去,就必须以多保留下来为前提。总理说过,‘拆了再建就不是文物了’,正好给那些喜欢让古建筑焕然一新的有关人员提个醒儿。”

  张威认为,要给老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必须以尊重历史为前提,要让它符合老建筑的身份。“就像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先生,身体再健壮,哪怕他年轻时是运动员,也不适合做剧烈运动了。不妨去T台走秀,服装一定要偏正式的,但色彩可以是鲜艳的流行色。嬉皮士那样的扮相只适合马三立逗你玩。”张老师幽默地比喻。

  谈到新一代建筑师在遗产保护中该怎么样发挥作用问题时,张威表示:“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也就是需要学会按文物保护的科学规律办事。因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文物保护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所以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工作程序逐步实施,不能寻求‘跨越式发展’。”

  “其次是要多学习,尤其是要多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国家学习,因为文化遗产保护这个理念本身就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也不是说你学过之后,就可以受用终生了。时代在前进,国外的遗产保护理论也在慢慢的提升,所以你也得不断地跟踪,与时俱进。比如,在文化遗产中安装无障碍设施,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但在国内的推广却很难。”

  “第三是要多看多观察。现在无论是自费旅游还是出国交流都已经很方便了,充分的利用出国的机会多去观察国外是如何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什么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即便与你学习的专业方向有差距。比如你去参观圣彼得大教堂,除了了解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欣赏它的结构、造型、空间、装饰以外,还要观察它是如何被修缮、加固的,又是如何安装扩音、照明、安防、无障碍设施等。分体空调的室外机是破坏建筑立面形象的一个大杀器。对于新建筑,可以用空调罩遮挡,但对于文物建筑又该怎么样处理?我就是通过观察,引进了一些国外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部分解决了这一市容环境整改治理的难题。”

  张威说,要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肯定离不开这些提高安全性、舒适性的改造措施作为保障手段,仅仅靠“创意”和“引爆点”还是不够的。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天津大学组织天大劳动周、劳动教育月活动,把课堂搬到田...

  4月27日,“公众视野下的20世纪遗产——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20世纪...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天津大学团委联合五大道街团工委举办“志愿青春,情暖津城”...

tjdm